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135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【解行发心者,当知转胜。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,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。于真如法中,深解现前,所修离相。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,随顺修行檀波罗密。以知法性无染,离五欲过故,随顺修行尸波罗密。以知法性无苦,离嗔恼故,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。以知法性无身心相,离懈怠故,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密。以知法性常定,体无乱故,随顺修行禅波罗密。以知法性体明,离无明故,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。】


第二段叫“解行发心”,上面是“信成就发心”,下面是“解行发心”。

“解行发心者,当知转胜”,也就是信成就。那么在这个初住以上呢?慢慢地他就重于胜解了,对法义上的一些理解慢慢地转深。通常说十住菩萨是重在胜解,十行是重在修行,十回向是回向什么?回向于法身,登初欢喜地他能够见到法身啊!然后在此之前,当然他见到少分,不是欢喜地完全很清彻地见到那样子。所以十住是重胜解,十行是重修行,那么十回向重于回向法身,通常这三贤位也都叫做胜解位。

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都称为三贤,十地开始叫圣,初地开始叫圣位,那么这都叫作胜解位。这个地方他解行比信成就转胜,所以说叫作“当知转胜”。

“以是菩萨”,这个还是初住菩萨,“从初正信已来”,就是成就正信已来,上面不是讲信成就吗?“于第一阿僧祇劫”,通常说三大阿僧祇劫,它是怎么分的呢?先从初住到十回向为一个阿僧祇劫,十回向圆满了。次从初地到第七地,为一个阿僧祇劫。然后是一个阿僧祇劫成佛,是这么来的。那么这个地方它是叫有一个阿僧祇劫,有些地方说十回向以后还有一个加行位。声闻人证初果之前,不是有一个四加行吗?“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”,四加行,大乘里面也有一个加行。十回向后你要加行一下,然后登初欢喜地见法性。有些地方是这样,那么这里说要有一个阿僧祇劫。

“将欲满故”,这一个阿僧祇劫将要满了,那要登初地了。“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”,上面说为什么会有无明不解呢?《起信论》前面讲因为什么呢?不解真如法一这样的一个道理,所以才会产生无明。那么这个于真如法中能够深解现前,他了了分明了。


“所修离相”,所修又能离相,下面是修离相的六度。“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,随顺修行檀波罗蜜”,他自然去修行,离相,无我相,无人相,这些相都没了,他渐渐远离了。因为他知道一切法性本来就是这样,法性本来是寂灭的,是空的。就没有随悭随贪这样的相,这样他随顺法性而去修行。布施——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他能这样修,这是行檀波罗蜜。

“以知法性无染,离五欲过故,随顺修行尸波罗蜜”,尸就是戒,制戒无非是对五欲而言,因为五欲而有犯戒的事情。那么五欲能染众生心,知道法性本身无染,他已经离开五欲之过而这样来修戒,不是对境而去修的,跟凡夫的修不一样。

“以知法性无苦,离瞋恼故”,苦是逼迫,这个地方它没有逼迫自己,然后来修忍辱。那么我们现在是有种种相,需要去忍一忍,违恼的事情需要忍嘛。这个地方他已经无有违恼,离瞋恼,逼迫的事情是没有,随顺法性而去修忍辱。“以知法性无身心相”,有身有心就很麻烦,有身会懈怠、疲倦。有心会怎么样呢?厌倦,太辛苦了又不行。像我们安居这一段时间,一般人感觉说有点辛苦,有身你就会感觉到疲倦。因为我们毕竟还有妄心,虚妄分别。这个精进他是离身心这个相,没有懈怠,有身心他就有懈怠。能够随顺法性呢?所以他修毗梨耶波罗蜜,“毗梨耶”就是精进。

“以知法性常定,体无乱故”,我们修禅目的是对治乱心。心乱,去对治它。叫作思惟修。这个地方大家知道,完全从诸法的体性相应,所以它无有乱,这样去随顺法性来修禅波罗蜜。“以知法性体明”,“法性体明”,本觉就叫做觉照,觉照就是光明有智慧,有智慧叫作光明。“离无明故”,无明是客尘烦恼,他离于无明,随顺法性而修般若波罗蜜,这样是叫作离相波罗蜜,叫离相六度。这是第二,叫作“解行发心”,他这样体解诸法的体性而去解、去行,就是起六度万行,以六度为根本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



阅读原文